close

<<工作範圍>>
可不要以為我們是在照顧寵物,幫龜背打蠟,幫龜腳剪指甲,我們做的可多的呢~


夜巡沙灘:這是最基本的,在澎湖有五個可能的產卵沙灘,包括網垵口+萬善宮、水雷仔、土地公、水庫與天台山沙灘,還有一組留在基地台,算是最輕鬆的休息。不過只要有發現小龜或大龜,基地台就要負責外送冰桶或抽血器材的外勤,像我這樣的路癡,都要千祈禱萬祈禱有個平安夜。我們是逐潮汐而工作的一群人,日出而息,日落而做是我們的寫照,巡邏時間每次起始時間八點到三點不等,為時兩小時。巡沙灘有時蚊子不要太多的話,躺在沙地上,望著滿天星斗,看著流星一顆顆畫過,是一種寧靜的享受。也是生平第一次我看到會發光的沙灘,因為海中的"水星粒"(或稱"海星星")被打上浪,讓浪頭閃閃發亮,有時這些數量眾多的水星粒雖然靜靜的躺在沙灘上,但當人腳踏過沙灘時,就會留下身後在黑夜發光的腳印,好夢幻的場景。



nEO_IMG_P1230285.jpg
難忘的排班表,基地台的話,內心就會默默開心一下:p。

圖片1.jpg
望安的巡守沙灘地圖(圖片來自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程一駿實驗室)

nEO_IMG_P1230218.jpg
巡灘可不是去郊遊,都是要重裝出發。不過巡灘經典三寶就是:皮尺,手電筒,投標器。

nEO_IMG_P1190937.jpg
白天的網垵口沙灘

nEO_IMG_P1230220.jpg
當地巡守員之一水伯

母龜上岸:記錄爬痕,觀察母龜,若遇到母龜挖洞不順利,例如沙子太鬆挖洞不順,我們甚至會匍匐前進在牠被後偷偷跟著他後腳的頻率,幫他多挖幾勺沙,雖然通常在他屁屁後都會被飛砂走石噴的灰頭土臉,卻很有在第一線幫忙海龜的使命感。今年比較特別的是,我們親身參與了139裝置GPS的情形,還是教授親自來操刀,過程還蠻繁複細心的,特別的是教授今年好得意他調查到一種新型的建築用膠,由國外公司贊助(但要自己派人坐飛機去拿),不需要像之前一樣長期的等待GPS黏膠用一整夜才能乾,讓整個裝設的過程較為輕鬆順利,真是讚!

圖片3.jpg
(圖片來自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程一駿實驗室)

母龜產卵:根據專家們說法,下蛋後四小時細胞開始分裂,此時上下不能顛倒搖晃(存在著一個四小時不允許細胞分裂的時期),因此在海龜下蛋四小時內,我們會取蛋作量測,並且採底沙,記錄洞深;若海龜下蛋選擇地點不佳,如颱風天會積水或可能被高潮線淹沒,我們就會幫忙另掘卵窩移蛋以提高孵化率。

DSCN6882_1.jpg
GPS安裝(圖片來自志工謝阿勳)

小龜記錄:在預計小龜孵化接近天數起,我們會在入夜時周圍圍網,若有小龜就會帶回量測,量測後野放。在理論應該全部孵化完成後,我們會掘洞幫忙解放困住的小龜,另外會蒐集所有孵化或未孵化的卵或卵皮,海大研究室會分析孵化率,死亡率,死亡成因。在這工作中,有一次印象深刻的是,由於母龜產卵在草地中,經過五十日雜草叢生,以致小龜出生後往上爬到離地表不遠處卻被草根卡緊動彈不得,活活被白日高溫的沙烤死,我們挖出一堆屍體,幸運的解救出五隻;同樣這一窩小龜爬出卵窩的也有許多在雜草叢中迷失方向,爬不出去找不到大海,幸虧我們在烈日炎炎之前辛苦的在扎人的草堆中一隻一隻撿回來,晚上在沙灘野放。不過人為的幫忙,就在讓他們爬出洞口邁向大海為止,未來的挑戰,對他們來說才是真正的巨大。

nEO_IMG_P1230229.jpg
挖掘卵蛙,統計數量及孵化率,有時甚至能拯救許多孵化末期瀕死小龜。

nEO_IMG_P1070201.jpg
小龜記錄。(圖片來自龜仔寮呂啟瑞)

nEO_IMG_P1070206.jpg
量測貝甲直線長。(圖片來自龜仔寮呂啟瑞)

nEO_IMG_P1200388.jpg
量測後要野放囉,有時也會帶遊客去看野放及教育遊客

nEO_IMG_P1070392.jpg
小龜加油!(圖片來自龜仔寮呂啟瑞)

遊客講解:這是志工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教育遊客,當然如果沒輪到講解也是要負責發放傳單之類的小工作。每晚在海龜館內。觀眾十到四十名不等,最精采的是要是有小朋友很多的話,場面常會失控的很可愛。我記得一次,在場的小朋友很喜歡一群人覆誦講解大哥大姐每一句話最後幾個關鍵字,在講解到<<海龜的一生>>這一頁,內容是:”生出的小海龜在四十八小時內會瘋狂的游泳,海龜成年後,會回到原出生地交配”,結果突然有一個小朋友在底下大喊:”瘋狂的交配”,全場都冏了呀!



nEO_IMG_P1200153.jpg
到後來都不用準備了啦,隨便講就會超時,我真是碎碎念的老師。

nEO_IMG_P1200158.jpg
每場講都大約20人左右

在望安兩個月的工作中,可以去體驗生物領域的人的思維跟工作情況,跟理工科的學生真的很不一樣,不只是體驗人生,也有許多很棒的工作夥伴,這個暑假真的是很難忘,明年希望可以跟大家舊地重遊,一起再走一次沙灘!

***************************************************************
望安島保護區綠蠵龜再度上追蹤器

(記者蔡若瑟報導)縣府委託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生物研究所程一駿教授研究團隊,進行「望安五號」母龜裝置衛星追蹤器。資料顯示洄游路線曾到逹日本冲繩島附近,另一頭「望安四號」母龜,15年來共返回4次,惟資料顯示,該頭母龜體長並無增長,程一駿表示,應是「成長緩慢症」或所謂「侏儒症」,情況相當罕見。

縣府農漁局表示,截至目前止,所救護及放流的海龜未曾發現此特殊怪異現象,因此值得做深入研究及探討。

縣府為更深入了解望安島綠蠵龜產卵棲地保護區海龜生態資源,本月8日委託程一駿教授研究團隊,進行「望安五號」母龜裝置衛星追蹤器。這次裝置的母龜曾於民國84年第1次裝置。

程一駿表示,海龜與人類一樣是脊椎動物,背甲及骨骼數在演化分類及生態上有其重要意義。即綠蠵龜因體型為長橢圓形,背甲有四對側盾,中央盾五片且不互相覆蓋,於海洋中生長的成熟綠蠵龜可逹1公尺以上的背甲直線長,發現此類侏儒的綠蠵龜,卻屬罕見。
農漁局也強調,海龜瀕臨絶種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是人類的捕殺及棲地的破壞,如經由適當的保育措施,恢復其族群的數量及原有生態功能,才不會影響原有的生態系的穩定度。因此呼籲大眾保護海洋環境,共同守護生態的多樣性。

記者:蔡若瑟報導 / 2011-08-13 14:00:00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esister2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